温和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服装业进入磨砺期

2014/2/20 11:09:44 点击:

  当下,对于市场成熟度不高的童装、内衣、中老年装、女装等品类而言,还处于市场的上升期;对于成熟度较高的运动装、休闲装、男装等品类而言,已经进入温和增长期。企业要在温和增长期立于不败之地,就要有打破现有竞争格局寻找新机遇。前文提到的合纵连横就是从品类或者是渠道上打破格局。事实上,品类和渠道是显性资源,除了这两个突破口,负责资源整合的管理变革也是重要的一个突破口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企业间的营销能力、产品能力和渠道能力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短,要超越对手,就得找到差异点或者比综合实力。找差异点则是通过产品和渠道的再细分达到差异化(当然,营销的差异化也是途径,比如:双十一刷榜),综合实力则是资源整合能力(比如供应链优化)和管理力的比拼。

  从2011年开始,就陆续有企业提出期货制改革、批发转零售、渠道扁平化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,可是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要缓慢的多,等到2012、2013库存危机和渠道危机全面爆发,企业才真正意义的开始全面行动。2013年,多家服企摒弃纯期货的组货模式,不再以订货会主导整个公司的生意。奥康将企业的定位从“制鞋企业”转向“零售服装商”,调整渠道结构,由加盟渠道为主转向直营渠道为主,强化终端零售管理,推行顾问式销售,新品上市的由传统四季分为八季,针对每个小季的特点开发新品。李宁公司由每月推出一款快反商品,它由产品经理根据最新的潮流和销售数据制定产品计划,在成熟的产品上进行设计改良后快速推出,数据显示,李宁目前快速反应产品占全部销售额的10%至20%,但是售罄率和毛利率都高于期货商品。

  或许,库存危机和渠道危机是青春的中国服装业一场无法忘记的阵痛,但阵痛期让中国服装业迈开新的步伐,引领着服装业从过去的“做产品、搞营销、讲故事”的品牌批发三板斧向“做产品、搞营销、讲故事、整合供应链、督导全渠道终端精细零售”的全过程精细管理转变。

  零售为王,加盟商渐成配角

  来说两个真实的案例吧。第一个案例发生在四川宜宾,当地一位朋友开设了两个鞋城,主营女鞋品牌,也是国内某运动品牌的加盟商,上半年,他想扩充一个经营范围,委托笔者找几个知名度较高的中淑女装或大淑女装品牌。笔者搜寻了国内不少女装品牌,也问过不少微博朋友圈,问出来的结果超出预估,即符合他要求的品牌都不做加盟,全是品牌公司直营经营或者是省代理直营。另一个案例发生在中原河南,朋友是某老牌男装的省代,在当地拥有强大的门店资源和运营团队,近来受代理品牌的经营策略影响,公司库存大,业绩一般,想通过扩充品牌线来增加业绩,化解经营风险。老板一直想做某新锐男装品牌的省代,但是品牌商不设立省代,只按市场级别设立区域加盟商,市场级别分解到地级市和重点县城,加盟商直接对接品牌公司。男装谈罢,又谈女装,其拟在郑州周边市场加盟某深圳女装品牌,笔者帮助其联系到品牌方后,结果市场A品牌方直营锁定,市场B由某女装加盟商锁定,朋友的公司基本没有机会参与。这两则案例绝非偶然,笔者和某国内女装品牌的创始人交流过,现在很多大品牌都以直营为主,重点市场由公司设立分公司或者办事处直接负责经营,公司管理不到的地方才设立加盟商作为辅助渠道覆盖,如果仅仅有一两个口岸好的店,就想谈加盟,品牌商不一定有足够的兴趣。

  在发展早期,加盟商可以填补品牌商的资金缺口和远程管理能力弱的短板,在发展中后期,这两个短板很快就被品牌商补上,单纯依靠品牌好或商品好发财的加盟商对品牌商没有可利用的价值。当下,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,百货商超快速向二三线市场下沉,电商的迅猛发展,给品牌商找店开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品牌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不再是难事。于是,同一市场直营店和加盟店“干架”,大代理和小加盟商“约架”常有发生。2013年下半年,海澜之家借壳上市成功,市值超过闽派三大男装之和,海澜之家既没有多少直营店,也没有自己工厂的中间层企业,唯一拥有的正是零售导向的商业模式和庞大的零售管理团队。可以预见,国内服装市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将上演:直营VS加盟(包括线上直营VS线下加盟)、大零售商VS小零售商、大商场VS小街铺的一场场淘汰赛,批发模式主导的中国服装业将成为过去,零售为王的时代即将来临。